第十届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TDM分析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0年9月27日下午,在第十届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TDM分析技术论坛上,由来自北京医院的金鹏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郑恒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熊歆教授及清华大学的胡泽平教授分别带来了药物分析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在TDM方面的新应用。尽管受疫情影响,全部报告在线上进行,仍然挡不住大家火热的学习热情。 会议由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张弋教授致开场词,总结一年来药物分析学组的工作。上半场由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晓坚教授主持。金鹏飞教授带来了《生物药物的体内分析进展》,详细介绍了生物药物的体内分析方法进展,重点讲述免疫分析等配体结合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阐述了不同方法的原理、分析策略,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郑恒教授分享了《HP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3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介绍了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和瑞戈非尼三种药物国内外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色谱质谱方法开发要点和建立过程等,最终建立了同时分析三种TKI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并期待有更多医院的老师与之建立合作,探索口服靶向治疗药物的TDM意义。 下半场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左笑丛教授主持。熊歆教授带来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的质谱分析新方法》介绍了儿茶酚胺的代谢和临床意义,从分析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儿茶酚胺、变肾上腺素类物质和香草扁桃酸血液、尿液样本分析的难点和要点,着重介绍了填充吸附微萃取和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技术的使用,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诊断。胡泽平教授介绍了《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和代谢流分析技术》,表明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都与代谢异常相关,代谢组学是疾病代谢机制研究的重要技术,利用代谢组学和代谢流技术揭示了ASCL1低表达的小细胞肺癌亚群的代谢重编程通路,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标;以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为例,发现移植前患者体内可的松水平与他克莫司正相关,可预测用药后他克莫司代谢。 全场会议时间紧凑,干货满满。最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张毕奎教授总结,并对未来TDM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和寄语,期待大家来年再聚。 (通讯员:张现化、王晓雪) |
相关文章
- 中国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__专家共识(2022 年版)
- 第三届安徽省治疗药物监测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 热烈祝贺江苏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 首期TDM指南与专家共识宣贯研讨会成功举办
- TDM精细化药学服务探索系列研讨会 ——暨2022年度医院药师TDM专岗培训 “第2期召开通知
- 万古霉素smartdose
- 全国TDM数据库
- 安徽省地方标准——《医疗机构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建设指南》起草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 “三知杯”豫楚医药协同药物治疗实践案例湖北赛区竞赛成功举办
- 湖北省药理学会2021学术年会TDM专委会分会顺利召开
- 谈骨论药-聊一聊骨质疏松的那些事
- TDM“神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